崔鸿生,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质保部退休技师。著有《见物遇事说俗语》《小学生写作词林》。现为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江川文学社社长广升网,惠南文学社会员。“今日闵行”与崔鸿生老师携手推出“老闵行的故事”。
三大章节、50篇文章、11万字……这是崔鸿生老师两年时间的成果。让我们一起记录闵行岁月,追梦闵行乡愁——
沪闵路的变迁
要说沪闵路,就得从100多年以前,民国初期的闵行镇说起。那时江川还是闵行乡,隶属于江苏省。虽然它不属于上海市,但离徐家汇距离不过20公里,实际上它和上海市区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早就成为了一个依附上海而发展起来的沪郊重镇。
早期沪闵长途汽车上海车站(网络照片)
当时,由于交通落后,老闵行人前往上海市中心,一般都是由黄浦江乘船去,早先,航船完全以潮汛和风向情况来决定行程,所以,人们去一次上海市区很不容易。
为了方便老闵行和上海市区的交通,当地乡贤李英石、黄申锡等人于1920年8月发起倡议,并于1921年10月,创办了“沪闵南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集资50万元准备修筑沪闵南柘汽车路。初建的沪闵南柘公路,最终只完成了老闵行到上海市区这一部分道路。道路建设于1922年11月竣工。次年元旦即正式通车。它从当时上海市区启程经过漕河泾、吴家巷(上海中学处)、颛桥、北桥直到老闵行的黄浦江渡口。这是一条泥基碎石结构,煤渣路面,宽5米,全长29公里的马路,也就是现在偶尔还有人会提起的“老沪闵路”。
1922年夏季,正在修筑中的沪闵南柘路(网络照片)
这条路是国人在上海境域内修筑的第一条市郊公路广升网,是上海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干道之一,也是中国第一条商办长途汽车运输线。这条路,不仅缩短了郊区到市区的路程时间,更改变了当年闵行镇有船无车的交通状况。为了确保沿途各站间的联系,同时还建立了闵行电话局。
那时,黄浦江中已经有了蒸汽机车的小火轮,加上汽车票价较高,习惯乘船的老闵行人对乘公交车并不热衷,“沪闵南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一直不佳,一直苦苦挣扎着经营运输,但这条道路的建成,对沿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最初修建的出发点之一,还是为阻止英租界越界筑路,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意义。
抗战期间“老沪闵路”上的运输一度被日商华中运输公司强占,抗战结束后,沪闵长途公交线回到初创公司手中,当时从市区的大世界附近发车到达闵行镇需要2个半小时。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1958年,上海市因建设闵行工业卫星城之需,作出了沪闵南柘路改建规划,在漕河泾至颛桥之间经莘庄新开辟4车道新线,在颛桥至闵行之间利用原路段,裁弯取直,拓宽为6车道。1959年改道工程竣工后,沪闵公交线改行新线,易名称徐闵线。漕河泾至徐家汇段改称漕溪路,漕河泾至颛桥的旧路段改名为老沪闵路。而新沪闵公路全长21.17公里,是当时上海市最长的柏油公路,公交汽车全程缩短为1个小时。
1995年刚通车不久的沪闵高架(网络照片)
1965年,沪闵路全线设置路灯,每隔15米栽一棵香樟树。1980年后沪闵路开拓非机动车道、花坛隔离带等。1983年,闵行区西南角空旷的田野上建起了上海市最早的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那里矗立起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沪闵路也吹响了闵行区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1996年,沪闵路虹梅路交叉处建起的巨型立交桥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立交桥”。21世纪初,沪闵公路已是上海南片地区的主干道之一,有10余条公交客运线路,机动车流每小时达千余辆,沿途市政建设迅猛发展。
随着2003年地铁5号线的开通,沪闵路沿线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上海市区的旧房改造也让市区居民不断南移,沪闵路两侧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一个个大型的居住社区。
今天的沪闵路依旧是上海西南重要的交通干道,依旧是江川路街道前往市区的主要通道,但是,它的百年变迁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蜕变与成长。
写于2021年10月4日
作者:崔鸿生
编辑:徐宇扬
初审:岳顺顺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永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